现代中国把茶叶分成“绿、红、黄、白、青、黑”六大类,这其实是近几十年的事。
已故的陈椽教授在1979年撰写《茶叶分类理论与实践》,其中以茶叶变色理论为基础,提出的新的分类法。把茶叶分为绿茶、黄茶、黑茶、白茶、青茶和红茶六大茶类。近年来,陈椽教授的这种分类方法不但在中国成为事实上的茶叶分类法,而且也在国际上也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可。
现代意义的白茶,除了新工艺白茶之外,大部分是四种传统白茶:白毫银针、白牡丹、贡眉和寿眉。这四种传统白茶中最珍贵、产量最低的是白毫银针,甚至白茶之名也是由白毫银针而来。
对白毫银针我们应该知道的几件事:
第一:现代意义的白茶最早出现的是白毫银针。
白茶不是在陈椽教授分类之后才有的,但是现代意义的白茶何时出现?福建另一位茶学家张天福先生考证的结论最为权威:
最早出现的白茶是白毫银针。是1796年(清嘉庆年间)福建福鼎当地茶农和茶商采制当地菜茶茶青,用萎凋和干燥的两道工序创制成功了白毫银针。
第二:北宋的白茶是绿茶不是现代意义的白茶。
虽然白茶一词早就出现在宋徽宗赵佶的《大观茶论》中。并且《大观茶论》有一段文字介绍白茶:白茶自为一种,与常茶不同,其条敷阐,其叶莹薄。崖林之间,偶然生出,虽非人力所可致。有者不过四、五家,生者不过一、二株,所造止于二、三胯而已。
宋徽宗赵佶描写的白茶应该是白叶茶,是当时政和地区发现的茶树变异品种。生长出的茶芽颜色偏白,可以制出北宋当时品质极高、以白为尊的茶饼。用于斗茶常斗常胜。
由于这些变异茶树十分稀少,制作出品质优异的茶饼又十分困难,更显珍贵。所以,宋徽宗赵佶才会在短短数千余字的《大观茶论》中用近百字来专门描写白茶。
但是,这里的白茶是指绿茶工艺制作出的绿茶,就如现在的安吉白茶也是经过杀青工艺制作出的绿茶。一样不是现代意义的白茶。
第三:白茶之名由白毫银针而得。
白茶最早出现的是白毫银针,白毫银针是采制当地叶背白茸毛众多的菜茶茶树的茶芽制作。仅用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,茶芽上的白色毫毛不但没有被物理破坏、大多完整保留下来。
而且由于茶芽失水之后体积缩小,白茸毛显得更密、更长。一堆成茶看起来就像灰色大地上落满了白雪。加上以前的白毫银针全由单根茶芽制作,成茶看起来还像一根根银色的针,所以被称之为白毫银针。而白茶就由白毫银针而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