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,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到宜兴开门办学,举办“江苏省陶瓷美术培训班”,汪寅仙、徐汉棠、谭泉海、鲍志强、何道洪等被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选派参加学习培训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,吹到了太湖西岸的陶都大地。宜兴紫砂在沉寂了十年之后,如井喷般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。
1979年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管理和技术改造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,生产的紫砂陶器先后获得国家经信委银质奖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成为国家一级企业、国家二级计量企业、国家轻工部质量管理奖企业。
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的需求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生产。1981年,成立研究所,推动紫砂产品的创新换代,紫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,摘得桂冠。
1984年,李昌鸿、沈遽华《竹简茶具》和顾绍培、谭泉海《紫砂百寿瓶》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,向世界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蓬勃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。
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,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大放光彩,在历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,屡次获得一等奖。
一个个荣誉背后,凝聚着一代代紫砂艺人创新求变的艰辛付出,彰显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锐意改革、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。
随着宜兴紫砂声誉不断提高,慕名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的国内外人士,每年平均达到3000人左右。
1979年,香港实业家罗桂祥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,将紫砂分档定制,有力推动了紫砂走向高端市场,也为日后紫砂在拍卖市场的繁荣埋下了伏笔。
在此后的十几年里,国家领导人万里、韩念龙、程子华、李淑铮、彭真、乔石、吕正操、周培源、朱镕基、李瑞环、刘华清、王光英等先后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进行视察指导。
电视专题片《中国紫砂》、《紫砂泰斗顾景舟》、科教片《宜兴紫砂》、电视连续剧《紫玉金砂》等影视作品相继播出,更是让宜兴紫砂为世人称道,被誉为东方明珠、中华瑰宝。
紫砂行业的不断繁荣,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组织紫砂艺人到加拿大、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香港等举办展览,并进行操作表演,有力地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艺术魅力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应邀赴台交流,汪寅仙、鲍志强、程辉、李守才、葛陶中等随行,这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首次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,堪称破冰之旅。2014年,“陶都风·宝岛情——宜兴紫砂艺术展”在台湾举办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组织人员赴台参加,两岸再续紫砂缘。1975年,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到宜兴开门办学,举办“江苏省陶瓷美术培训班”,汪寅仙、徐汉棠、谭泉海、鲍志强、何道洪等被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选派参加学习培训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,吹到了太湖西岸的陶都大地。宜兴紫砂在沉寂了十年之后,如井喷般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发展。
1979年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管理和技术改造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,生产的紫砂陶器先后获得国家经信委银质奖和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成为国家一级企业、国家二级计量企业、国家轻工部质量管理奖企业。
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宜兴紫砂的需求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不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生产。1981年,成立研究所,推动紫砂产品的创新换代,紫砂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大奖,摘得桂冠。
1984年,李昌鸿、沈遽华《竹简茶具》和顾绍培、谭泉海《紫砂百寿瓶》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质奖,向世界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蓬勃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。
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年里,宜兴紫砂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大放光彩,在历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创新评比中,屡次获得一等奖。
一个个荣誉背后,凝聚着一代代紫砂艺人创新求变的艰辛付出,彰显了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锐意改革、勇立潮头的开拓精神。
随着宜兴紫砂声誉不断提高,慕名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的国内外人士,每年平均达到3000人左右。
1979年,香港实业家罗桂祥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,将紫砂分档定制,有力推动了紫砂走向高端市场,也为日后紫砂在拍卖市场的繁荣埋下了伏笔。
在此后的十几年里,国家领导人万里、韩念龙、程子华、李淑铮、彭真、乔石、吕正操、周培源、朱镕基、李瑞环、刘华清、王光英等先后来到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进行视察指导。
电视专题片《中国紫砂》、《紫砂泰斗顾景舟》、科教片《宜兴紫砂》、电视连续剧《紫玉金砂》等影视作品相继播出,更是让宜兴紫砂为世人称道,被誉为东方明珠、中华瑰宝。
紫砂行业的不断繁荣,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此起彼伏。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先后组织紫砂艺人到加拿大、美国、日本、澳大利亚、香港等举办展览,并进行操作表演,有力地展示了宜兴紫砂的艺术魅力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应邀赴台交流,汪寅仙、鲍志强、程辉、李守才、葛陶中等随行,这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首次与台湾进行文化交流,堪称破冰之旅。2014年,“陶都风·宝岛情——宜兴紫砂艺术展”在台湾举办,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组织人员赴台参加,两岸再续紫砂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