祁红茶树的品种

红茶是一种全发酵茶类,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,经过萎凋、揉捻(切)、发酵、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。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,故名红茶。

  1.茶树品种

  祁红产区的茶树品种仍以群体品种为主,有八个类型,即槠叶种、柳叶种、栗漆种、紫芽种、迟芽种、大柳叶种、大叶种和早芽种。其中以槠叶种所占比率最大,占群体的81.1%,栗漆种占4.4%,柳叶种占3.9%,大柳叶种占3.3%,其他种合占7.3%。

  槠叶种:有性繁殖系,灌木型,树姿半开展,分枝密度中等。平均树高75-175厘米。中叶类,叶片长6-10厘米,宽2.5-4厘米。椭圆形,叶尖渐尖,芽叶黄绿色。中芽种。1芽3叶平均长5.29厘米,平均重0.44克,茶多酚含量19.81%,水浸出物43.66%。制成工夫红茶,条索紧细苗秀,色泽乌润,滋味醇厚甜润,回味隽厚,具有果香或似花香的独特香气,俗称祁门香。制绿茶品质也较好。该品种高产优质,分布广、面积大,是适制祁红的当家品种,曾为国内14个省区引种栽培,原苏联、印度、日本、越南、巴基斯坦等国亦有引种,并且表现出适应性强,产量稳定,制茶品质优良等特点,是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国家良种之一。主要分布于祁门县历口,闪里,塔坊,城区,有资源面积6670余公顷。

  柳叶种:灌木型,平均树高75-175厘米,分枝中等。叶片长6-10厘米,宽2.25-2.75厘米,叶片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叶尖急尖。1芽3叶平均饫度5.74厘米,平均重0.38克,茶多酚含量18.01%,水浸出物42.35%。

  为进一步选育祁红优质高产良种,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自1955年起,从槠叶种、紫芽种、大叶种等群体中,分离出141个单株,经过三年鉴定,至1958年初步选出9个比较优良的单株;1960年进行比较试验,至1964年选出安徽1号、安徽3号、安徽7号、安徽9号4个优良品种。这4个良种适应性、适制性均较强,产量均高于群体品种,尤以安徽3号突出。根据1960年移栽,1966年进行产量鉴定,结果安徽1号比群体盛种增产46.49%,安徽3号增产91.75,安徽7号增产35%,安徽9号增产41.5%。1965年这4个品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。

  安徽1号:无性繁殖系,灌木型,树势直立,分枝中等。大叶类,叶片椭圆形,叶长11.7厘米,叶宽4.6厘米,芽叶淡绿色,1芽2叶百芽重38克。中芽种。抗逆性强。茶多酚含量25.69%,水浸出物含量49.33%。适制红、绿茶,制红茶,香气清鲜较高,滋味浓醇爽口。制绿茶,香气滋味醇正,汤色黄绿明亮,品质优良。

  安徽3号无性繁殖系,灌木型,树势半开展,分枝较密。大叶类,叶片长椭圆形,叶长10厘米,宽3.3厘米,芽叶淡黄绿色。1芽2叶百芽重25克。中芽种,生育力强,产量高。茶多酚含量23.4%,水浸出物48.49%。适制性强,制红、绿茶品质均优,亦是加工毛峰、剑毫名茶的优质原料。制红茶,外形紧细有锋苗,香气高爽味醇正,汤色叶底红亮,具有祁红独特的色、香、味特征。制绿茶,嫩香持久,滋味醇厚爽口,汤色、叶底黄绿明亮。

  安徽7号无性繁殖系,灌木型,树势直立,分枝较密,中叶类,中芽种。茶多酚含量23.4%,水浸出物48.9%。用制绿茶,条索紧细,绿润显毫,有兰花香,滋味醇厚鲜爽,品质优良。用制剑毫、太白银毫茶,品质优异。但制红茶品质不及槠叶种。

  安徽9号无性繁殖系,灌木型,树势开展,分枝中等。叶片长披针形,芽叶色泽浅黄,1芽2叶百芽重19克,茶多酚含量21.81%,水浸出物47.24%。适制红、绿茶。

  祁门茶区还有杨树林种、杨树林783、杨树林781、黄荆茶、波毫等省级优良茶树品种。其中杨树林793已于1994年经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国家级良种。

  杨树林种有性繁殖系,灌木型、中叶类,中芽种。原产祁门县凫峰乡凫坟村古城生产队。该种植株较高大,树姿半开张,分枝密度中等。叶形椭圆、叶尖钝,叶面隆起,叶色绿,有光泽,叶肉较厚,叶质柔软。芽叶肥壮,茸毛较多,幼嫩芽叶多背卷,色绿。育芽力、持嫩性、抗逆性、适应性场强,产量也高。春茶1芽2叶,茶多酚含量22.14%,水浸出物44.23%。适制绿茶,是历史上屯绿极品茶四大名家之一。外形乌中带绿,条索肥壮,香高持久,鲜爽带兰花香,有头泡香,二泡浓,三泡不减味,四泡味亦醇之誉。

  杨树林783安徽省祁门县农业局育成。抗旱性强,抗寒性中等,产量比杨树林群体高14%,比安徽1号高42%,制绿茶品质优良。杨树林781祁门县农业局育成。抗旱性强,抗寒性中等,产量比杨树林群体高30%,比安徽1号高42%,适制绿茶。

  黄荆茶: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。抗寒性较强。产量比安徽1号高68%。制红、绿茶品质均超过安徽1号。

  波毫: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育成,产量比祁门种高38%。制红、绿茶品质均优于安徽3号。

  随着茶树良种的繁育推广,祁红茶区茶树良种栽植面积逐步扩大,但槠叶种仍为祁红的当家品种。

  2.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

  (1)茶园面积。明永乐九年(1411年)前,全县有茶棵15.75万丛。民国八年(1919年)有茶园1133.3公顷。民国二十二年,根据采茶数量推算,有茶园2666.7公顷左右。民国二十八年统计有茶园5600公顷。民国三十四年降至2266.7公顷。1949年,全县有茶园3046.7公顷,1951年为3487公顷,1953年4227公顷,1955年达4787公顷,1960年5907公顷,次年降至4893公顷。以后几年回升速度缓慢,至1965年才回升到5353公顷,1973年上升到6158公顷。以后几年稳定增加,1981年达1813公顷,1985年又增至9660公顷。1997年9667公顷。

  (2)茶叶产量。元代,岁征茶税银788锭37两2钱8分6厘,据此推算,年严干茶1.5万担(75万千克)以上。明永乐年间(1403-1424年)据茶丛数和每丛单产折算,年产干茶约2700担(13.5万千克);岁征茶税110锭3贯970文,据此推算,年产干茶约2290担(11.45万千克)。清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产茶约4000担(20万千克)。据祁门茶税局民国三年(1914年)统计,茶叶产额为2.25万担(112.5万千克)。

  民国二十六年,全县红毛茶产量为221万千克,民国二十八年为249.5万千克,达民国期间最高水平。嗣后,产量波动较大。民国三十四年仅产红毛茶87800千克,1949年为4809000千克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茶叶生产发展迅速,1952年红茶产量回升到136.5万千克,1957年达222.1万千克。此后,红茶产量下降,1962年降至64万千克,以后逐年回升,到1974年才超过1957年水平,达到230.5万千克。1985年达到279.2万千克。

  • 微信或QQ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