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祁门安茶的问世传说

红茶温性能暖胃养胃非常适合广大凉性寒性体质的人,而红茶里面如果加点蜂蜜或者牛奶等调味,不但口感丰富,而且还具有更多的养生功效呢。

  在唐武宗灭佛的政治狂飙下,僧尼纷纷逃离长安,远出关中寻求安身之所。现之黄山,古称黟山,乃山越土著民族聚居之地,偏于江南一隅,交通闭塞,舟车难行,语言古奥,商贾滞后,但山峦叠伏,树木葱笼,渔、樵、耕、读,民风敦厚。唐玄宗时,称黟山曾为黄帝居住之处,改黟山为黄山,冠以黄字,乃升格之意,又远离京城,正是扬佛胜地。僧尼们长途跋涉,来到黄山周边县治,乡村避祸。

  却说有一精通佛法的老尼妙静师太,带着一班尼姑,云游到祁门南乡一深山落脚,结草为庐,以充庙宇供奉佛陀、观音,朝钟幕鼓做起法事,入夜施放焰口,超度生灵,又走村窜户化缘,渐渐进入山农的视觉,其教义:众生平等,广结善缘,与世无争,超出轮回,为山农所接受,有些富户,檀越,入庙布施,未几年,新的庵堂落成,妙静等一行有了安定的修炼之所,甚为欣慰。山间野茶树遍布,妙静等师徒如获至宝,摘来制作饮用。诸君看到此处,一定会匪夷所思,认为笔者故弄玄虚,採几片茶叶泡饮竟如获至宝真是不可思议。但皇权时代,是专制、独裁的人治社会,不是今日的法治社会,一切以万岁的指令行事,这就与中国的茶法有关。

  茶法:中国历史上茶叶的征税、专卖或限制饮用的法令。其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,有所不同。主要有三种类型:

  (1)关于征茶叶税的,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。(公元782年);
  (2)关于榷茶的。榷茶是指茶叶的产销全由官府垄断,人民群众不准种茶、卖茶。始自唐文宗太和九年。(公元835年);

  (3)关于限制饮茶的。金朝因茶叶要从南宋进口,为避免费国用而资敌,将饮茶限制在很小范围内,如金宣宗元光二年,(公元1223年)规定亲王、公主及现任五品以上官员方许饮茶,违者处刑。

  妙静在长安时,天子脚下,执法森严,榷茶之后,谁敢私自种茶,触犯刑律,何谈泡饮。黄山远离京城,山高皇帝远又深居山岭沟壑,官难过问,吏不上门,自在摘茶享用,故如获至宝。妙静师太按传统方式制作了一小篾篓雨前芽蕊的软枝茶,篓壁衬以箬叶,以免漏出,因未真正烘干,入梅以后,取出泡饮,有白斑霉味,因是高档芽蕊,不舍抛弃,放烈日下暴晒,事忙忘记没收回,又露了一夜,泡饮仍有霉味,且不可口,师太悭吝,不肯暴殄天物,以百无毒的理念,放入饭甑(zeng)高温蒸馏,泡饮又绵软少味,师太仍不肯抛弃,还是留着。其时,师太已是古稀高龄,按佛家经典,开始辟谷,又体弱多病走路彳亍颤巍巍的(可能已患脑血栓),夜晚再不能打座参禅。山高风大,夜寒霜冷,徒儿们将师太安坐于火桶内御寒,师太又想起那一小篾篓茶芽,取来放于火桶之内,以微弱之文火连续烘烤了两天两夜,取出一闻馥郁芬芳,泡来饮用,非常可口,师太日饮数杯,逐觉神清气爽,精神矍铄,走路也不颤了,师太顿悟,称:仍此茶之功也,是佛祖点化。历来制茶,仅揉碾锅炒或火烘,独此茶经日晒、夜露,受日精、月华滋润,故有治病健身奇效,使我安康,可称安康茶,阿弥陀佛,佛法无边。从此徒儿们争相效仿制作,为简便、顺口,称安茶。这是安茶发端之传说,既富哲理,也符实际。

  妙静圆寂后,继任方丈,不但制作安茶,而且规范化,统一包装重量,并广泛宣传其功效,但从不出售,每年制作数十或数百斤,在佛教节日,堆放供桌之上,招来居士林和善男信女,礼佛时敲响钟、鼓、铙、钹、木鱼、响盏,高颂经文,合十跪拜,名为开光然后分送各处檀越,连络感情,以获得布施,此种格局,历经数百年,安茶自唐、宋、元三代均未流传民间,始终是寺庙文化

  明朝永乐年间,(1403-1425)有一会制安茶的少年尼姑,法号佛桃(此名想是后来的好事者编造,意为佛门逃兵,又云桃色事件)受一入山斫柴的男青年引诱,不守佛家清规,庵堂寂寞,春心荡漾,尼姑思凡,遁出庵堂,蓄发还俗,与该青年成了婚,了却夙愿。正是夫妻恩爱,男耕女织,夫倡妇随,虽苦犹甜。但两年间,产下一男一女,由于生产关系落后,生产力有限,高兴之余,顿觉生计困难,衣食维艰,夫妻两愁眉苦脸,为寻生活出路,想起日精月华的安茶,于是摘来制作,新颖之物,很受市场欢迎,换来柴、米、油、盐等生活必需品。倒也衣食温饱。其他山农,争相效仿制作,善于钻营的徽商,眍之有利可图,大量收购贩运,从此安茶流入市场,又经数百年辗转,逐步流向广东、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吕宋(今菲律宾)、锡兰(今斯里兰卡)、暹逻(今泰国)、安南(今越南)等地域或国家,这是安茶由发端到发祥流向市场的传奇历程。

  • 微信或QQ扫一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