几部祁门红茶专著书籍的介绍

越来越多人追求健康,喜欢喝茶。红茶成为了很多人的选择。

祁红问世,颇受关注,科研者文化人倾情为之行动,到产区,访茶家,研古籍,问实践,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,著书立说,为祁红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
《祁红茶复兴计划》

这是实业部上海商检局农作物检验组的一份报告。该报告于1933年11月刊发,执笔人为著名茶学家吴觉农和胡浩川两位先生。报告共分绪言,祁红情况,复兴计划,结论四大部份,约一万六千字。其中祁红情况部份详细记载了祁红产地的范围,运输,品质,加工,销售,以及茶号,茶栈,洋商,茶户等内容,细致入微,全面周到;复兴计划部分提出了目标,组织,生产技术指导,以及对茶号,销售,经费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思路,创新意识较强,其中机制改革的主体是走统制之路。统制的改革思路有其合理性,后来确实付诸实践,并取得一定的成果。

《祁门红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》

这是一本篇幅较长的调研报告,于1936年6月刊行,洋洋洒洒约十万字。该报告属于豫鄂皖赣四省农村经济调查报告的第十号,由中国农民银行委托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调查编撰。报告共分绪言,调查范围,方法,天然环境,茶地与产额,茶叶生产,红茶精制,红茶运销,输出贸易,茶价,祁门茶业改良事业,结论等11章,共56节,有些节下又细列出目,另外加七个附件,图文表照(片)并列,是一份十分详细周密的报告,资料翔实,数据可信,事例生动。报告详尽记录了祁红从种植,采制到加工,外运,以及销往国外的全过程,融科学性,实践性,地方性于一体,对祁红自1930年至1934年的全部情况作了精确的记载,是一份十分珍贵的资料。

《祁红区茶叶产地检验工作报告》

这份报告于1936年冬刊行,共分绪言,茶区概述,茶区产地检验之组织及实施之概况,以及结论等五个部份,其中对祁红质量的检验和原因分析是报告的主题。尤为珍贵的是,报告较完整地记录了祁门,至德(东至),浮梁三县茶号的情况,有地址,名称,以及规模和法人代表,并有全县茶号区域分布图。

《祁红》

这是1937年安徽省地方银行的第四号专刊报告,作者费同泽。报告共分绪论,祁红概况,复兴计划三个部份,中心主题乃是复兴祁红,在全部报告的20节中占去12节

,所以该报告又称祁红复兴计划。计划中提出的设定学术兼治事权的统一机关,确定关税政策等一些新思路,较有见地,观点新颖。该报告刊行后,随即抗日战争爆发,付诸实践成为了空话。

《祁红漫话》

这是一本专程到祁门督导茶业工作的调查报告,作者刘树藩以省特派员的身份深入祁门,对茶叶合作社创办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了解,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,写出此书。全书共19个章节,分茶社之创立,资金之供给与管理,指导一般,改进工作,红茶之产运,到上海去,申江夜话,初晤,皖赣红茶运销处,红茶之检验,对抗之下,红茶品质评定委员会,酬酢记,中国茶叶公司访问记,汪裕泰茶号访问记,二十六年红茶第一声,以及茶话会琐记,杂谈,茶交尾声,附录等,约十五万字。全书观察细致,资料翔实,视野开阔,文笔出彩,被称为研究祁红的第一部创作,于1938年刊行。

《茶业专辑》

这是一本由祁门政协编写的茶书,属于《祁门文史》第五辑,2002年出版。全书共分名茶荟萃,缅怀大师,名家忆祁,茶坛往事,当代茶事,茶商史话,茶与文艺,名家茶话,茶具茶物,科技纵横,杂谈祁茶,茶史探索,原始档案,附录14个栏目,并附有大量珍贵的史料照片,共32万字。书中除用少量篇幅辑录了祁门绿茶,安茶的史料外,绝大部份皆为记录祁红的文字,既有叙述祁红发展历程的祁红史话,又有介绍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-祁门茶叶改良场沿革情况的文字,既有历史上为祁红发展作过贡献的专家学者撰写的回忆文章,又有世界各地的大家吟咏歌颂祁红的诗文,八十多篇文章,秉承了政协文史资料三亲的特点,其中尤以新中国成立前的史料为重点,占有很大篇幅,可以说是辑录祁门茶叶史料最为丰富的茶书,殊为珍贵。此书面世后,反响强烈,尤其在茶界评价很高,一度曾有洛阳纸贵的局面。

  • 微信或QQ扫一扫